1、点击页面右上角 ···
2、然后点击 “在浏览器打开”即可
2023年12月9日~10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隆重举行。在首日举办的“尖峰对话”环节,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与著名作家、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就“商业中的人文精神”展开对话,主持人为《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副总编辑何伊凡。
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减:
何伊凡:我们先从一个轻松的问题开始,关于青年。我知道宋总您17、18岁的时候就插队了,做过知青,而且还做过生产队队长,这一段岁月对您有什么影响?
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宋志平:我先说一下,今天梁老师来了,我是对他非常尊敬的,这么多年读了梁老师不少的书,最早也看过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后来看过《人世间》,让我很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刚才伊凡讲的,我也插过队,做过知青,跟梁老师的经历差不多,他是到的兵团,后来又去读书,他是搞创作,我是做企业,差不多是一样的人生际遇。那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有这么三点:
第一点,我在插队那三年里面,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村,理解了中国最基层社会的这些人。这对我一生非常之重要。因为过去我们是个农业国家,要了解中国,很重要的是了解中国的农民。虽然我插队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一课算是给补上了。
第二点,我学会了怎么应对困难。因为我插队是自己在一个地方独立生活,那时候也有很多的困难。18岁时,我做生产小队队长,其实我对农活并不太懂,当队长,200个社员,你怎么安排工作呢?所以每天晚上我就把五个老农叫到我们队部,也就是牲口棚里面,每天晚上问他们该怎么干活,白天他们到大田里去查看,晚上给我汇报,我拿个小本子给记下来,第二天早上再去敲钟。
所以那时候很多的困难,包括生活的困难——一个人在农村里面生活,还要自己做饭。尤其是冬天,那时候冬天不敢点煤火,怕中煤气,晚上都是穿秋衣秋裤睡觉,不然被窝太冷了,有时候半夜冻醒了,一摸这头,很冷,我想“哇,别把这头给冻僵了,冻坏了”。
那时候确确实实遇到了很多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但是那样的困难都闯过来了。这段经历为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企业这些打下了一个底子,因为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就想再难难不过插队的时候,再苦苦不过那时候吧。我记得我有一次干活,村里的孩子们还要来比试,看你干得怎么样——就用牲口犁地,这不光需要力气,也需要技术,但因为我不大会,一天下来满手都是泡;还有一次扛麻袋,100公斤的麻袋,其实扛是扛不动的,是用背驮着,每一步都走得重如千斤。我有时候常常回想那个时候的感受,就想现在再困难,和那时候比不也好多了吗?所以这一段困难经历对我很重要。
还有一点,我在插队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学习,那时候在农村里也去找各种各样的书,其实我早期是个文青,喜欢读小说等文学作品,包括鲁迅的、老舍的、茅盾的、丁玲的,尤其是读五四时期那些作家的小说;再一个我喜欢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当年上海也有《自然辩证法》杂志,我喜欢读这个。我讲这个,是想说在那个困难情况下,我也没有放弃学习,这对我后来上学、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何伊凡:梁老师对知青也非常了解,您写过很多知青的故事,宋总刚才的描述有没有让您产生一些回忆?扛麻袋、犁地这些您也都经历过?
梁晓声:我已经看了宋总送我的他签名的书,里面有对作者的介绍,所以当知青这段故事我已经有所了解。
当年的知青差不多有三种状态:一种是插队,另一种是农场,还有兵团。在全国的生产建设兵团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情况最特殊的,可以叫做直隶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都是拿工资的,有些农场工资是32元,差不多是一级技工的工资,要比插队知青强得多——有的插队知青确实是那种情况,到年底分红的时候还欠着公家的,欠着队里的。但是像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实际上并不等于直接在农村,也并不意味着我了解了农民和农村,因为我们那里的成分,农民很少,接触的都是复转军人,普遍年龄大我们5岁、6岁。所以其实它不是典型的农村,像部队。我当过班长、代理排长。兵团知青学历从初中到高中都有,我们连共200多人,有一些是学识特别好、读书特别多的知青。插队知青回家时会方便一些,有时候想回家了,可能打个招呼就回去了。但是在我们兵团是不行的,尤其是我所在的连队是边境连队,要过边防哨卡。
那个时候,我的工资是42元,亲爱的同志们,当年42元的工资是好大的一笔钱。我们的父辈到40元、50元工资时,就能养一家三四口人了。他们到退休的时候也就60元左右,所以我笔下的知青在气质上和插队知青还是相对有区别。兵团知青当年在插队知青面前,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又拿工资,而且还是部队属性,精神状态上的确会昂扬一些。
何伊凡:下一个话题和青年有关。宋总您提到自己还是一个青年时,刚刚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很不容易,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不愉快。后来看到笛卡尔的名言,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您说这句话影响了一生,结合您这段经历,您和今天所有的青年朋友们有什么想分享的?
宋志平:我们去农村插队就没有那么光鲜了,但是有一点自由度,刚才梁老师讲的,可以回家。但是我在农村三年,春节时候都不回家,就想跟农村的人一起过个春节。那个时候我妈急坏了,别人孩子都回来了,我说要跟大家一起过春节。若干年后我才回想,其实村里人并不希望我在那过春节,因为很多麻烦。
有时候我也看梁老师写的那些书,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从何而来?我常想那个环境、那个人生,那些主义其实就油然而生。其实是很困难的,但人就是会越挫越勇,这也是人的本能。
我当时是在河北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分到北京——系里只有一个同学分到北京。分到北京,大门进对了,小门跑到了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在西三旗那边,几个木板房,周围全是玉米地,当时觉得自己也算个高材生,跑到这么一个地,当时很苦闷。晚上也没有打开铺盖卷,在招待所里面凑合了一晚上,想着明天要不然回学校重新分配。晚上一个老同志在那看门,看着我闷闷不乐,来找我聊天,第二天早上带我去了颐和园,他说“你上去吧,我老去”。我爬到颐和园顶上,佛香阁,看到昆明湖,我就想“北京这么大,我回去算怎么回事”,我要在这干一番事业。
在那想开了,所以从山上下来,心里阴霾一扫而光。像伊凡讲的,我后来看到笛卡尔那句名言,“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你既然这么忙,来不及考虑别的事情,其他事情也不重要了,重要是忙碌。所以我接受这个价值观,以后一直作为我的座右铭。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两句话:
第一句话,年轻人都会想,社会会繁花似锦拥抱我们,实际上不是,这个社会本能拒绝我们。所以,工作遇到苦闷的时候,不要沮丧,不要在小黑屋瞎想,就像可以到智慧海上去,望着昆明湖,一下子豁然开朗。
第二句话,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我们为过程而快乐,不要只为了最后的结果去计较。我看过美国一个介绍蜉蝣的科技片,小虫子生出来后不停飞翔,一直飞一天,直到死亡。我看了也很感动,觉得人生其实莫过如此,我们其实一直处在一个飞翔的状态,我是赞成这种人生观。
何伊凡:宋总说得很令人感动,接受世界可能会拒绝你的现实。梁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年轻人“等待戈多”,等的并不是神,等的是未来世界的年轻人。但是今天年轻人出现一种论调,比如说躺平,或者其他消极的论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们能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戈多”?
著名作家、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
梁晓声:首先我对当下青年人谈到躺平的心情,是充分理解的。我觉得这事情可能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心里总在想着要躺平,还有一方面行动上已经开始实践躺平了,这是两回事。后一种情况,实际上需要一点前提,或者说要有一些资格,如果下个月房贷还要还的话,想躺平也躺不平。如果想啃老,爸妈收入很低,也啃不成,所以这时想躺平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对父母、对于别人的一种伤害。给别人施加压力。
一个普通家庭,孩子还是独生子女,父母又退休了,儿女突然说想躺平,这时爸妈压力会有多大?我是不赞同这样的青年真的躺平。但是,我理解大家心里的想法,躺平就是累了,我也经常想躺平,一累的时候就想躺平。当年,我们这一代的爸爸妈妈们,尤其妈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想眼睛一闭,第二天就不睁开了”,但这句话说完转身就去忙了。
所以我非常理解,另外我也总在想,今天的青年们和我们那个年代比,应该更快乐,但实际上并不见得,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我们说的内卷,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多了。
第二,收入分配的剪刀差。我们经历了一个工资收入都差不多的时代,人在心态上相对是持平的;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一定要搞好领导关系,我们那个年代,工资是国家发的,在没有违反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跟所谓的领导也没关系。大家的工资是多少,心里都有数,这一点也使人活得较透明,没有什么年终奖金。
现在的青年在一个单位工作面临着严重的内卷问题,互相之间工资成了秘密,大家就更会猜想谁和领导的关系怎么样,是不是会影响工资、年终奖?尤其在北上广深,心理上的困惑和失落会更多。这个我觉得也有两方面:
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北上广深,那是你的自主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承受,苦了自己嚼着咽了。因为你可以选择其他城市,或许情况会好一点。
另一方面,在以上情况下,就要促进社会收入剪刀差的缩小。
还有一点,就是希望企业不要以我们青年的透支为代价,去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我和宋总这样的人要大声疾呼的,因为我们知道青年们面临的这些问题,他们也无力改变,所以需要有更多宋总这样的人,更大声疾呼企业的人本原则。
何伊凡:刚刚梁老师说到人都有想躺平的时刻,这也涉及到下一个话题:什么是平凡,什么是非凡。梁老师,大家都说《人世间》是平凡人的颂歌,里面有很多平凡人。但是您也提到一个观点,说人要有正确的平凡观,这样才能理性面对生活,请您谈一谈什么是平凡,什么是非凡?
梁晓声:在我们现场,除了冯仑,多数是平凡的人,好像我和宋总有一些不平凡,我个人觉得,我们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在文化上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先是自媒体,后来包括主流媒体,再后来几乎所有的文化通力打造了一种人生价值观,从传媒,到学校,这种价值观是什么呢——人生一世,必须成功。
什么是成功呢?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样板无非就是当很大的官,或者像冯仑那样成为企业家,或明星歌星。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招生的时候,排队陪考的家长们规模是非常宏大的。我认为这是世界文化中一个绝对错误的现象,它就和当年科举的时候给出的那个出路一样——几乎只有一条,就是“出人头地”,否则就是失败,失败了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种文化是反人性的,是反文化的。全世界超过99.99%的人都是平凡的人,包括宋总,包括我,甚至我们有时候可能比大多数人更累,有晚上睡不着觉的那个辛苦,总之许多纠结的事情。所以既然那么多人都是平凡的,而一种文化给出的核心价值是“不成功就白活了”,肯定是这种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我们的许多青年,80后以来的,受这种文化影响甚深。这种文化在今天还是同样,学生变成了刷题机器,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出来之后通过几步跳终于不平凡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不平凡的人依然是零点零零几,而且你以为自己不平凡了,作为人所享有的人生内容也非常有限。
所以我个人还是主张,“平凡,便又怎样?”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自己应该知道啊。从前民间说的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那么今天应问,三十大几了,不了解自己的综合能力吗?如果还不把眼前的日子过好,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俞敏洪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不抓挠自己够不着的人生,不抓挠自己够不着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把当下的人生事情处理好,把当下的生活过好,把当下的小日子的责任担好,我觉得也很重要,但我这话可能大家不爱听。
何伊凡:大家爱听吗?(爱听)
宋总,在很多人眼中,企业家不是平凡人,因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可能您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您怎么看平凡和非凡这个话题?
宋志平:我很赞同梁老师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也都想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但即使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我们还是平凡的人。我做企业的时候我总在想企业成功,但是成功不能归功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但是自己肯定是有区别于别人的地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点是机遇,因为历史的机遇给了我们,让我们做成了企业,机遇非常重要。
第二点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因为光靠一个人是做不来的。所以我觉得作为企业家来讲,做成一点事情,也要保持一颗比较谦逊的心,“谦逊”也是我们对“平凡”的认识。就跟梁老师刚刚讲的那样,要认识到我们是平凡的人,是因为机会、因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做成了点事儿。而因为我们是领头的,有时候会把金贴到我们脸上,但是你心里要时刻保持冷静,保持平常心,这样,就不会因为做成了点事儿就骄傲,或者受了什么曲折就苦闷。无论你在成功的高光时刻,还是在困难的危难时刻,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心里的底色其实是个平凡的人,所以遇到的一切都是极正常的,没什么了不起。
这是我对平凡的理解,挺重要的一个就是把心放平。梁老师写了《人世间》,那么轰动,刚才也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我俩坐在这儿,他比我大几岁,其实我们和大家一样也是平凡的人。
梁晓声:因为这个话题涉及面太多了,不是我们两个几句话能完全说清的,所以我还想补充一点——“平凡绝不等于平庸”,平庸叫碌碌无为——他不太担任何方面的责任。我们看一名快递小哥、一名送水青年,或者说工地上在脚手架上忙碌的一位中年父亲,他们平凡不平凡?他们很平凡,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不平凡,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责任:是父亲的,他们那样做都是为了儿女,为了家庭;是兄弟的,都是为了弟、妹;是儿女的,都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因此人生确实有不能承受之轻,当我们身上有了这些责任,并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尽到这些责任的时候,你凭什么说我是平凡的?我们社会的文化,其实应该提供对这一点的艺术性诠释。
还有一点,比如说我们的影视包括文学作品,如果表现一个青年人最后成功了,大多数投资方都会问:最后成为企业家了吗?最后做到国际上了吗?好像说励志就只剩下这么一个缺口。好像不很快成了亿万富翁,就不够励志了。而我们说的文化励志,就是平凡也可以多读一点书,是一个有知识的平凡人,可以是平凡的父亲、平凡的儿子、平凡的劳动者,但是我可以写诗,可以和任何评论家在一起讨论对一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看法,观点不俗也不输别人。
我觉得这些都是证明我们不平凡的理由,也是我们热爱人生和热爱生活的理由,所以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更多不是说要教诲青年,或者批评青年,更多是作为文艺界人士的一种内省,自我批评,我觉得我们一个时期内有些方面做的不好。
何伊凡:刚才梁老师说平凡不等于平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题。最后请两位老师用一句话收尾,请两位对在座各位朋友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提点小建议。
宋志平:我觉得学而致用,这个很重要,因为书很多读不过来,我还是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去读书。
梁晓声:世界如此喧嚣,我们的灵魂有时却需要安宁,阅读这件事情往往能使我们的灵魂感到有一个庇护,希望大家有时间还是读读书,尤其对女同志来说,读书养颜,读书会使女性更美。古时候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个“华”对男性来说是自信的气质,对于女性来说,直接养颜。
宋志平:老板应该做的10件事
水泥 11-05
宋志平对话赫尔曼·西蒙:打价格战不可能有真正的利润
水泥 10-12
宋志平新作《有效的经营者》金句100条
水泥 09-25
宋志平《有效的经营者》,一本价值百万的经管书
水泥 09-18
宋志平的《有效的经营者》是怎样炼成的
水泥 09-18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
水泥 07-13
宋志平:我做企业的三个基点之创新篇
水泥 05-22
宋志平力作《稳健经营》讲透企业新活法
水泥 04-08
宋志平《经营30条》100条金句
水泥 04-03
宋志平:如何破解行业内卷
水泥 01-05
对于产业内卷问题,宋志平说了五句话
水泥 12-25
宋志平:国家、企业有困难才是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时候
水泥 12-12
宋志平:我一点也不厉害 只是用了多一倍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水泥 12-11
宋志平:企业不创新会死,盲目创新死得更快;企业家应该百折不挠
水泥 12-11
宋志平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服务”主论坛上发表致辞
水泥 11-17
宋志平:经营企业40年,我总结了30条建议
水泥 11-09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
水泥 10-30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两翼齐飞”
水泥 09-22
宋志平:义利相兼,从企业价值到社会价值
水泥 09-12
宋志平的经营之道:从量本利到价本利,从红海到蓝海
水泥 07-20
宋志平:判断企业的好坏的7个标准
水泥 05-09
宋志平:10年出21本书我是如何完成的
水泥 04-29
宋志平荣获“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奖并作主题演讲
水泥 04-20
宋志平:解码《三精管理》增订版,打造中国式管理工法
水泥 04-18
判断一个企业的好坏,看这7点就够了!
水泥 04-17
宋志平:企业不创新是等死,但盲目创新会找死
水泥 04-06
宋志平: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
水泥 04-06
宋志平:跨越周期,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水泥 03-31
宋志平:企业怎样既做大又做强
水泥 03-28
宋志平: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水泥 03-24
为什么做企业一定要读宋志平?
水泥 03-15
宋志平:谁是企业家?企业家的特质是什么?
水泥 03-08
宋志平:我的100条感悟
水泥 03-02
宋志平:深切缅怀厉以宁教授
水泥 03-02
宋志平:加强五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水泥 02-22
宋志平:什么样的公司才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水泥 02-14
宋志平:从管理到治理,规范治理才能基业长青
水泥 01-31
宋志平为何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水泥 01-20
WCA第六届会员大会:宋志平主席致辞
水泥 01-14
WCA第六届会员大会顺利召开
水泥 01-14
WCA 第六届会员大会召开
水泥 01-13
宋志平:我对企业2023年工作的建议
水泥 12-31
宋志平:上医治未病,风险要可控可承受
水泥 12-30
宋志平:管理工法,管理制胜的法宝
水泥 12-26
宋志平:我做企业担心的几件事
水泥 12-21
宋志平荣获“并购终身成就奖”
水泥 12-18
董明珠对话宋志平:制造企业要守主阵地、练硬功夫、打持久战
水泥 12-14
宋志平:我的困难观
水泥 12-12
宋志平:摆脱恶性竞争,走向良性竞合
水泥 11-30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到上海海螺创业调研指导
水泥 11-30
放大
打开水泥网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