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页面右上角 ···

2、然后点击 “在浏览器打开”即可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彪:全力聚焦行业高质量发展

水泥 中国煤炭报 2024-03-08

全力聚焦行业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

  “我今年的三个建议是与煤炭安全保供、新能源体系建设和煤炭产业工人队伍相关的。”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说,要结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晋能控股集团转型实际,“思考如何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资源接续紧张风险不可忽视

  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好煤炭稳产增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贡献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矿井资源接续紧张、煤炭行业集约化开发程度依然较低、政策关闭退出矿井负担沉重等。

  “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矿井资源接续紧张风险。各煤炭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释放先进产能,但高强度的生产带来了资源加速衰减、落后产能加快退出,而全国煤炭资源配置出让整体还较为缓慢,加上新井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导致煤炭资源新增和退出比例失衡、资源配置缓慢、矿井接续紧张。”李国彪说,“以山西为例,煤炭产量增长较快,但在资源配置和产能合成、开采强度和后续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仍然不平衡。”

  同时,煤炭行业集约化开发程度依然较低,面临单井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重复投资多、设备占用多、生产效率低、产业工人少等问题。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煤矿约4400座,平均单井规模105万吨/年,远低于世界煤炭大国澳大利亚煤矿单井规模(534万吨/年)。而山西省有880多座煤矿,产量为13.7亿吨,平均单井规模为150万吨/年左右。

  此外,政策关闭退出矿井负担沉重,缺乏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职工安置、债务处置、公司破产申请等方面,有大量遗留问题要解决。

  为此,李国彪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各省区先行配置煤炭资源特别是整装资源,提高准入门槛,向国有重点能源企业倾斜;加快新井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再逐步关闭退出落后产能,切实保障煤炭资源有序接续。

  二是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支持矿井提能改造、放宽服务年限限制、提升单井规模能力,用最少的安全高效矿井,多出煤出好煤。

  三是出台落后退出矿井在人员安置、债务处置、公司注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实施办法,加快处理遗留问题,切实减轻煤企负担。

  新能源项目提能改造可简化流程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但在电力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淘汰关停煤电机组长期停备不是长久之计,新能源项目提能改造缺乏政策支持。”李国彪说。

  在新型能源体系下,传统煤电机组正在加快向调节性电源转型。“为促进新能源消纳进行深度调峰,甚至出于经济效益考虑,部分落后机组长期停机备用。”李国彪说,当前,按照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淘汰关停的煤电机组‘关而不拆’,原则上全部创造条件转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的有关要求,这些淘汰机组停而不关,既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又造成了资源浪费。

  此外,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早期投产的新能源项目提能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晋能控股集团为例,早期投运的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仅1.25兆瓦,目前单机容量最大已达到5兆瓦;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随着技术迭代,已从18%提升至目前的 26.2%。”李国彪说,但按照国家能源局《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存量新能源发电场站增容改造需依次经过县、市、省能源主管部门逐级审批,决策流程与新建项目流程时间相当,“效率低、周期长,不利于现有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此,李国彪建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对区域性过剩的落后煤电机组,支持企业进行产能置换、拆除处置;进一步简化新能源项目提能改造审批决策流程,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存量新能源发电场站增容改造,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煤炭行业正朝着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方向转型,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做支撑,而如今却面临诸多问题。

  李国彪介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工人供需矛盾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2年十年间,全国煤炭产量从36.8亿吨跃升至45.6亿吨,增幅近24%。同期,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采矿业就业人数却从636.5万人减至340.9万人,降幅达46%,产业工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以晋能控股集团为例,目前煤炭产业用工人数约35万人,其中井下一线9万人左右。按照每年自然减员4000人估算,预计到2030年井下用工将净减近3万人,用工形势异常严峻。”李国彪说。

  二是招工引才难题急需破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观念发生改变,再加上矿区位置普遍偏远,井下作业危险系数高,作业环境恶劣,煤炭行业整体就业吸引力不足,招工难、招生难,高素质人才引进难度正在逐年增大。

  三是人员结构性矛盾凸显。煤矿智能化急需具备采矿、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而煤炭企业能够满足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和结构性失衡交织。

  “以晋能控股集团为例,从素质结构看,井下一线人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三成,具有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占比仅为5%;从年龄结构看,井下一线人员中,45周岁及以上比例近40%,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李国彪说。

  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智能化减人提效的考核及配套行业标准修订力度。以“减人、增安、提效”为目标,先行选择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主要硐室、主排水、主运皮带等井下固定岗位以及空压机、制氮机、提升机等地面固定岗位,推广应用智能化系统,真正实现减人,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提高煤炭行业薪酬收入水平。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提高煤炭行业人均收入水平。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采矿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2.1万元,低于金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等行业,仅与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基本持平。“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井下一线苦脏累险艰苦岗位工资收入,适时调整提高井下津贴标准。积极发挥薪酬导向作用,引导煤矿地面、辅助人员向采掘一线正向流动,稳定井下一线职工队伍。”

  当前,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国家层面仍执行2006 年7月出台的相关规定,井下采掘工津贴15-30元/工,夜班津贴6-12元/工。山西省于 2013年6月在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井下采掘工津贴40-60元/工,夜班津贴13-20元/工,之后未进行调整。

  三是加强煤炭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引导煤炭企业与高校、职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创新办学模式,定向精准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以及掌握煤矿智能化技术、熟练操作智能化装备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同时,将高层次科研人才、工程技术紧缺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引进补贴范围,为企业招才引才留才创造条件。

  四是依托提能改造实现减人提效。建议大力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矿井实施产能核增和提能改造,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引导煤炭企业井下一线全面推行“四六”工作制,并逐步取消夜班作业,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编辑:CcementAI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免责声明)

相关资讯

上拉加载更多
缩小

放大
  • 标准
  • 特大
取消
发布
发布成功

打开水泥网APP阅读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