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页面右上角 ···

2、然后点击 “在浏览器打开”即可

区域协调发展迈向高水平 重大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 ——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

混凝土 国家统计局 2024-09-13

新中国75年来,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但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均衡性逐步增强,形成了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科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构建了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稳步提升。

(一)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75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下,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由国家重工业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和投资重点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为解决日益凸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区域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区域空间布局趋于均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实施“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陆续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区域协调发展迈向高水平。

(二)东部地区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取得了诸多瞩目成就。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7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52084亿元,占全国比重[1]由41.9%提升至52.1%;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9.1%,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起到了勇挑大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不断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23196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91956亿元,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努力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中部地区开创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46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69898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5;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7.9%,开创了崛起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达到3.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通过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四)西部大开发探索新引擎

西部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27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693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8.3%。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不断显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比值由2012年的0.54:1提升至2023年的0.61:1,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3919元提升至2023年的31100元。

(五)东北地区加快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84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5962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7.5%。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全力筑牢国家“五大安全”基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1/5以上,粮食调出量约占1/3,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完善能源多元化供给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8:46.1:40.1调整为2023年的13.1:34.6:52.3,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蹄疾步稳,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自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经济发展量增质升

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从2013年的55340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1044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8%,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23年京津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33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80元。从居民收入看,2023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相对差距从2012年的2.7:1.8:1缩小到2023年的2.5:1.6:1。三地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动能加快转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承接疏解纵深推进

京津冀坚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结合,加快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北京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向京外地区转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北京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十年来城市“留白增绿”超90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显现,4000多座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进入了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的新阶段。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余家。

(三)协同创新动力增强

京津冀坚持创新引领,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创新合力不断积聚。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支持课题95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2.4亿元。三地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是2013年的6.7倍。三地围绕放大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增强津冀承接能力等主动发力,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北京研发+津冀协同制造”发展模式。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余家增长至2023年的1万余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达到6700余项,比2013年翻番,成交额近750亿元,是2013年的10.5倍。

(四)共建共享改善民生

京津冀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交通网络越织越密。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23年三地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64.2%、57.3%和64.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十年来,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联合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异地就医备案全面取消。

三、砥砺前行,长江经济带建设跨区域协同推进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央决定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202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为58427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6.7%,比2013年提高2.5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5141元提升至2023年的96110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6%。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竞相发展,以占全国约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持续发挥支撑作用。2013年以来,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和上海6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连年稳居全国前10位,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实现“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空气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6%,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8.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水质状况持续为优,干流水质从2020年起连续4年保持Ⅱ类。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推进,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三)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长江经济带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投入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长江经济带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4789亿元,是2013年的2.9倍,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国比重达48.0%,比2013年提高5.4个百分点。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5%,较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科创平台加速建设,推动打造了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截至2023年底,长江经济带共有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比2013年增加了9个,占全国总数的4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8.2:46.5:45.3调整为2023年的6.6:38.5:55.0。

(四)互联互通成绩斐然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运输“大动脉”能力大幅增强。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显著提升。2023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38.7亿吨、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1.7亿吨、引航船舶载货量4.5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8%、8.8%、7.5%;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标准箱,比2013年增长超过1500余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客货运量约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23年,长江经济带货物运输量250.8亿吨,占全国的45.8%;客运量41.6亿人,占全国的47.9%。

四、共享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大湾区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谋划。5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一张蓝图逐渐变为实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5年间增加了3.2万亿元,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前列,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2年和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累计达成投资贸易项目超过1700个,投资总金额近5万亿元。2023年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了我国近五成的家用电器、近八成的3D打印机和超过九成的无人驾驶航空器。

(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得以发挥

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3],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大湾区持续推动软硬联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大湾区建设完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不断深化

粤港澳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逐步打通大湾区居民关切的难点堵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实现“软联通”。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个人投资者达6.9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金额超128亿元,“债券通”上线运行,“互换通”落地实施。通过数据共享、“单项认可”和“双向认可”并行、扩展延伸港澳功能等多种方式,粤港澳三地在不改变现行制度差异的前提下,打造多样化“接口”模式,不断深化衔接对接层次,推动“软联通”取得积极进展。

(四)民生领域合作更加紧密

粤港澳持续加强民生领域合作,共享互惠发展,共谋民生幸福,增进群众福祉。三地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开放合作,探索规则有效衔接,推进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带动大湾区卫生健康水平整体提升。积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此外,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车程。北上南下“双向奔赴”,人流物流资金流相互交织,大湾区日益呈现出联通交汇新景象。2023年深港口岸累计超1.6亿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万人次,最高峰突破80万人次。

五、发挥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引领示范作用彰显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达到30504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4%。长三角地区“GDP万亿之城”达到9个,数量超过全国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长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95386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562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0%。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8年的2.5万亿元,稳步增加到2023年的3.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超过1/4。

(二)科创共建成效显现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22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9386亿元,是2018年的1.6倍,投入总量近全国1/3。研发投入强度达3.2%,提前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发展目标。科创共建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长三角地区新增发明专利超过24万件,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件,与2018年相比实现翻倍增长。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

(三)公共服务保障提升

2023年,长三角地区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9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5%;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0%。民生共享便利程度持续提升。长三角地区居民服务“一卡通”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内群众凭社会保障卡即可办理公安、民政、人社、医保等领域的政务事项。2023年,长三角地区推动17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建立多个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四)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连续6年圆满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超过3400家参展商参展,440多项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超过780亿美元,比2018年首届进博会增长35.6%。货物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长三角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5.2万亿元,是2018年的1.4倍,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为36.3%。其中,出口额9.2万亿元,占全国货物出口额比重为38.7%;进口额6.0万亿元,占全国货物进口额比重为33.2%。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推动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区域发展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展望未来,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注:

[1]指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的比重,下同。

[2]货物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

[3]相关数据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免责声明)

相关资讯

东方希望新闻:刘永行董事长出席上海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报告会

水泥,混凝土 10-31

甘肃省建设投资:G1816国家高速公路兰州过境段(九州北至兰州南)项目签约

混凝土 10-23

中国交建:中交集团主要领导会见庆阳市市长周继军

混凝土 10-20

重庆: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比选《促进重庆跨国企业合作路径研究及重点项目清单编制》承担单位的公告

混凝土 10-17

重庆: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比选《重庆“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及重大项目库编制》承担单位的公告

混凝土 10-17

甘肃省建设投资:甘肃建投召开生产经营工作推进会

水泥,混凝土 10-16

中国电建:向“新”逐“绿” 聚“能”蓄“势”

水泥,混凝土 10-11

甘肃省建设投资:【与共和国共成长】转型发展蹚新路 乘势而上谱新篇——甘肃建投科工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混凝土 10-05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混凝土 10-01

安徽建工:安徽建工三建集团:勇立潮头 奋楫争先 以高质量发展为永恒追求

混凝土 09-30

重庆: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比选《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整体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研究单位的公告

混凝土 09-30

中国能建:中国能建:赋能八桂大地 共建壮美广西

水泥,混凝土 09-27

中国电建:【援藏建藏28年】向心同行,共唱雪域高质量发展赞歌

混凝土,骨料 09-24

安徽建工:安徽经济报世界制造业大会特刊报道建工三建高质量发展成果

混凝土 09-23

中国电建:38载匠心深耕“三江源”

混凝土 09-21

太平洋建设:严昊率队赴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考察会谈 【 2024-09-14】

混凝土 09-14

重庆: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邀请参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核心指标监测分析竞争性比选的公告

混凝土 09-14

中国电建:绘好人水和谐共生新画卷

混凝土 09-14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混凝土 09-1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推动经济发展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强——新中国75...

混凝土 09-12

消费市场繁荣壮大 商贸流通创新提质——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

水泥,混凝土 09-11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

水泥,混凝土,光伏 09-10

青海省交控集团与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座谈交流

水泥 09-10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

水泥,混凝土 09-09

甘肃省建设投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出去 深扎根 增强发展新动能

混凝土 09-04

证券时报:冀东水泥二季度大幅扭亏,环比大增超126%!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叠加“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内外双驱,打造新增长点

水泥,混凝土,骨料 09-02

上峰水泥上半年稳健固本提升竞争力

水泥,混凝土,骨料 08-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混凝土 08-26

中国能建:中国能建召开在川企业调研座谈会

水泥,混凝土 08-12

收藏!水泥企业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可以抵税

水泥,混凝土 08-09

从单一火电转向“风光火热储”

水泥,混凝土 08-08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比选《重庆打造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及辨识度成果研究》课题研究单位的公告

混凝土 07-27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混凝土 07-26

向新提质 四川水运涌动澎湃活力

混凝土,骨料 07-2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水泥,混凝土 07-2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水泥,混凝土 07-2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水泥,混凝土 07-21

收藏!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

水泥,混凝土 07-16

冀东水泥降本增效二季度赚2亿 经营仍承压有息负债超200亿

水泥,混凝土,骨料 07-10

发挥内河水运价值 高质量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水泥,混凝土 07-10

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水泥企业能申请哪些项目?

水泥,混凝土 07-09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混凝土 07-06

根植新疆 情融天大--天津大学经管建院40周年暨新疆班举办50期纪念活动顺利举办

混凝土 07-03

多地密集调度经济运行,力求半年任务“双过半”

混凝土 06-19

党旗领航促发展,智能升级铸国企辉煌——云南水泥丽江古城西南案例分析

水泥,混凝土 06-11

新版西部鼓励类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绿色开采技术凸显

水泥,混凝土 06-06

[甘肃省建设投资]胡昌升在白银调研强调:坚持工业强市创新发展战略,落实黄河战略求突破

混凝土 06-03

天山材料党委举行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强化纪律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水泥,混凝土 05-24

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海波一行来海螺调研

水泥 05-19

[葛洲坝水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中电工程西南院深化协同,共拓\"四新\"产业市场

水泥 05-12

加载中...
缩小

放大
  • 标准
  • 特大
取消
发布
发布成功

打开水泥网APP阅读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