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页面右上角 ···

2、然后点击 “在浏览器打开”即可

国外水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

精选 行业 中国水泥研究院 郑建辉 2014-02-10

2013年,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前行,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减缓,中国水泥行业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契机。2014年,随着遏制新增产能政策的落实到位,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的步伐将进一步迈大。大浪淘沙,汹涌澎湃,谁是最后的王者,这其中或不乏国外水泥巨头的身影。
  2013年,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前行,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减缓,中国水泥行业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契机。2014年,随着遏制新增产能政策的落实到位,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的步伐将进一步迈大。大浪淘沙,汹涌澎湃,谁是最后的王者,这其中或不乏国外水泥巨头的身影。与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水泥行业不同,国外水泥巨头布局中国水泥行业有着控制资源、控制市场、产业整合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水泥巨头在中国的“进”“退”发展历程,以期为我国水泥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1、国外水泥巨头“进退”中国水泥市场的特征
  1.1 进入时基本以并购为主,进入期行业均处困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将国内的水泥工业压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中国水泥研究院统计,截止2013年底,通过合资新建、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知名水泥生产商主要有七家。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89~1995)和全面进入阶段(2006)。起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原名秩父小野田株式会社)、法国的拉法基、德国的海德堡以及瑞士的豪瑞;全面进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爱尔兰的CRH公司、葡萄牙的西姆泊以及意大利水泥集团。国外水泥巨头基本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水泥市场,并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鲜有新建。
表1:截止2013年底进入过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水泥巨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分析这两个阶段,1989~1995年属于“八五”时期,2006年属于“十一五”初期。“八五”时期,我国水泥行业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低水平产能过剩时期,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为2853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国家建材局提出水泥工业应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此后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而“十一五”初期,我国水泥行业在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打击下效益大幅下降,然而供给增速远高于产能增速,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推动水泥企业并购整合,水泥行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表2:“八五”时期与“十一五”初期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1.2 区域布局紧跟政策市场,伺机进退
  从七大国外水泥巨头布局中国的区域来看,国外水泥企业主要是根据政策、区域市场情况来选择,如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拉法基就到西南建厂,东北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海德堡、CRH等纷纷前来并购,而日本太平洋水泥布局于沿海地区以方便水泥的出口贸易。在发展初期,这些水泥巨头或与区域龙头合作,或作区域布局,或并购区域小厂以作试探性发展,但它们始终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律贴近,各有进退。
表3:国外水泥巨头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随着中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日益严峻,2012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滑。根据中国水泥研究院预测,水泥消费峰值将在2022年左右到达,水泥需求未来十年间进入缓慢增长期。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国外水泥巨头或直接退出中国水泥市场或改变战略。意大利水泥集团于2012年出售在华水泥公司全部股权给西部水泥,拉法基收缩战线,豪瑞扩大在华投资,CIMPOR下属葡城水泥更名华沃,各方动向不一。然而,未来中国水泥的并购重组势必将是一场更大的优胜劣汰,留下的将会是更具创新力和实力的大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发展势必是未来在华国际水泥巨头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对于即将或可能撤离的国际巨头,向其他更具潜力的市场逐渐转移趋势已然显现。

………………




会员单位:请登录继续阅读!

非会员单位:请进入中国水泥网网上商城公共资源库购买继续阅读!





编辑:郑建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0571-85871513 news@ccement.com


相关资讯

上拉加载更多
缩小

放大
  • 标准
  • 特大
取消
发布
发布成功

打开水泥网APP阅读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