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 新华网 2022-06-28
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对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的理念早已经融入中国各地发展的实践中。
绿色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10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向低碳转型,中国一直在行动。2021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16.6%左右。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化石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均是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减污和降碳具有一致的控制对象,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顶层设计指引下,各行业、企业的纷纷积极行动,让绿色发展的成色更亮。
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前不久,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2021-2030年)》,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立适应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碳达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求的现代生态环保产业体系。
在上一个冬天,山东海阳国家电投“暖核一号”项目完成了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供暖季保供任务,保障了20万居民温暖过冬。据介绍,该供热项目从核电机组抽取高压缸排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通过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用户家中,同比核能供热前节约了原煤消耗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
绿色低碳氛围更加浓厚
“全国低碳日”自2012年设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近年来,中国各地和各行业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行动,增强了全民节能意识,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2021年,拥有250多万人口的浙江衢州迎来绿色低碳转型的新事物——碳账户。试点一年多以来,居民碳账户已超过230万个。
衢州市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等可以获取碳积分,在“浙里办”APP中可以随时查看累计减碳量和可用碳积分,还可以用碳积分兑换所需日用品。居民碳账户通过带动交通出行、环保节能、低碳支付、绿色政务等高频减碳生活,引领当地形成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
今年3月,微信支付联合众多商户,面向全体消费者共同发起“一起低碳”活动,即用户可通过累积低碳消费行为,兑换商家低碳福利。目前,已有数十万用户报名并完成了至少一次低碳行为。
如今,电子支付正成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的重要途径。近5年来,在生活消费、线上购票和在线医疗三类微信支付应用场景下,用户通过节约纸张减少碳排放量18.82万吨;在生活缴费场景下,通过微信支付完成线上生活缴费减少出行的减碳量合计为334.61万吨;用户选择公交地铁出行,相较于高碳出行所实现的碳减排额度合计为478.57万吨。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升级,全球亟须向绿色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危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中国身体力行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2年年会,聚焦“构建包容性绿色低碳经济”的主题,探讨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认为,需要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加速绿色转型,在大系统当中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长期的目标问题。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表示,期待国合会能够将中国对长期战略的思考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带向世界,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低碳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地球家园为导向,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载体,以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创新为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低碳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山东东营莱州湾畔,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气驱装置正在将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生态环境部就水泥产品碳足迹量化的方法和要求征求意见
水泥 03-31
一图读懂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
水泥 03-26
央视曝光!耒水铊污染源为良田水泥厂
水泥 03-26
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发布!
水泥 03-24
产业峰会|德国史密斯菲斯特:替代燃料推动水泥行业低碳发展
水泥 03-21
产业峰会|史才军:碳矿化制品的耐久性和结构性能需要研究以扩大其应用
水泥 03-21
多部门发布!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
水泥 03-19
工信部发布《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
水泥 03-19
生态环境部公布! 50家水泥企业开放
水泥 03-19
史才军:水泥行业碳排放的矿化利用
水泥 03-13
闫浩春: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赋能水泥企业对接全国碳市场
水泥 03-13
四川2家水泥企业水泥熟料项目产能置换方案公告
水泥 03-04
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
水泥,光伏,储能 03-04
鼓励水泥等行业企业开展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先行先试
水泥 03-04
工信部公布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
水泥 03-03
涉及水泥行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
水泥 02-28
遇见丨一起到国家级绿色工厂—— 赣江海螺看看吧~
水泥 02-26
全力治污减排,水泥行业为蓝天“续航”!
水泥 02-26
黑龙江省宾州水泥两条5750t/d熟料生产线补充产能
水泥 02-17
上峰水泥4500t/d水泥熟料项目产能置换方案撤销
水泥 02-17
DeepSeek眼里的“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是什么样的?
水泥 02-17
多项水泥行业相关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
水泥 02-13
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水泥 02-12
共赴水泥产业盛会 解锁 “新周期 反内卷 谋突破” 密码
水泥 02-10
生态环境部发文!对轻微违法企业不予处罚,给予适度容错空间!
水泥 02-10
多项水泥、混凝土行业技术被列入2024年第六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水泥 01-23
工信部公布第六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
水泥 01-22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俞皓处长一行莅临天津市混凝土行业协会调研交流!
水泥 01-21
《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发布!
水泥,混凝土 01-16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水泥,混凝土 01-16
《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发布!
水泥,混凝土 01-16
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公布!
水泥,混凝土 01-16
华润水泥(昌江)2000t/d水泥熟料项目产能置换方案
水泥 01-15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将参与水泥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
水泥 01-14
深耕绿色低碳 引领行业变革 台泥集团与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深化战略合作
水泥 01-11
多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
水泥 01-07
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 发改委印发重要文件
水泥,混凝土 01-07
国家发改委:今年将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两重”建设!
水泥 01-07
水泥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将在宁夏银川开展试点
水泥 01-03
工信部:6家水泥企业拟被列入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
水泥 01-03
明日起施行!《生态环境信访工作办法》印发!
水泥 12-31
两项水泥行业标准拟被列入104项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
水泥 12-31
两个水泥行业方案上榜!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公布!
水泥 12-31
工信部公示2024年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名单
水泥 12-30
北方水泥两条熟料生产线已拆除
水泥 12-30
两项水泥行业技术拟被列入2024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
水泥 12-27
工信部发布多项水泥、混凝土行业标准!
水泥,混凝土 12-26
《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公布!
水泥 12-25
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水泥 12-25
福建两条水泥熟料线拆除
水泥 12-25
放大
打开水泥网APP阅读